死去活來 黃春明
興
根/痕/恨/垠
跨/誇/夸/垮/胯/刳/袴
(一)題解
出處 | 《放生》 |
體裁 | 小說(鄉土小說) |
主旨 | 以「生╱死」創造戲劇性張力,反映出現代社會的老人處境,更觸及家族關係、城鄉差異、人性真實等相關議題。 |
(二)作者
黃春明 | |
時代 | 民國24年生 |
作品風格 | 1.小說作品表現對土地豐沛的情感與關懷。 2.擅長描寫蘭陽平原的農村小鎮, 3.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刻劃人物面對生活磨難依然保存人性尊嚴的形象,反映蛻變中的臺灣社會。 |
地位 | 臺灣當代重要的鄉土小說作家 |
作品 | 《兒子的大玩偶》、《鑼》、《莎喲娜拉.再見》、《青番公的故事》、《放生》等, |
分期 | 特色 | 代表作品 |
第一期 現代與存在對話 (1962~1967) | 學習現代主義文學時期,小說多屬實驗性質,同時在存在主義與現實社會中角力,作品流露灰白色彩。 | 〈城仔落車〉、〈男人與小刀〉、〈他媽的,悲哀!〉 |
第二期 蘭陽經驗揮大毫 (1967~1971) | 在地書寫的展現,一連串因蘭陽平原所見所聞而發的小說,手法已經相當純熟,同時為其對於土地的深情訴說。 | 〈青番公的故事〉、〈溺死一隻老貓〉、〈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鑼〉 |
第三期 都市叢林反撲潮 (1971~1977) | 除接續上期特色外,小說場景轉移到大都市,寫的是資本主義對農村小鎮的衝擊,以及處於時代洪流罅隙裡的小人物心境。 | 〈兩個油漆匠〉、〈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我愛瑪莉〉 |
第四期 老人關懷搜查鏡 (1986~) | 其小說停筆將近十年的時間。一口氣發表一連串關於老人的小說,立下此後的寫作基調,在城鄉差距、人情關懷上著眼。 | 〈現此 |
黃春明近期專心投入兒童文學、歌仔戲、兒童劇作的編寫,有一系列的童書作品:大便老師、毛毛有話、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等書,並主持黃大魚兒童劇團。 |
作家 | 簡介 | 代表作品 |
賴和 | 終身使用漢文寫作,新舊文學兼長,所作小說以現實為題材,旨在揭露日本殖民政府的暴虐,表彰弱者的反抗精神,語言樸素富鄉土色彩。被稱為「( 彰化媽祖 )」、「( 臺灣新文學之父 )」。 | 〈鬥鬧熱〉、〈一桿「稱仔」〉 |
吳濁流 | 以書寫長篇批判小說聞名,著眼於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的定位與命運。晚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被譽為「鐵血詩人」。 | 〈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臺灣連翹〉 |
楊逵 | 一生以改良社會為職志,並以文學創作宣揚淑世理念,早期以平實文字寫出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人民的壓迫;後期則以樂觀、活潑的筆調表現生命的堅毅與對理想的追尋。 | 〈送報伕〉、〈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綠島家書〉 |
鍾理和 | 作品以小說為主,兼寫散文,內容包括鄉土、生活、感情波折與人生希望,語言質樸純淨,風格清新自然。有「(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之稱。 | 〈夾竹桃〉、〈原鄉人〉、〈笠山農場〉 |
鍾肇政 | 作品以長篇小說為主,富有理想主義,及濃郁的鄉土情懷與女性形象,並以推動「臺灣文學」為志業。開啟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 | 〈魯冰花〉、〈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八角塔下〉 |
陳映真 | 將知性思想投注在文學創作與評論上,晚年持續於人道關懷上努力。 | 〈將軍族〉、〈夜行貨車〉、〈山路〉、〈鈴鐺花〉 |
王禎和 | 其小說多以花蓮為核心,描寫下層社會的小人物,或是諷刺中產階級的隨俗迎合。其創造語言的功力眾所肯定,作品中巧妙混用不同語言,笑嘲人間悲喜,戲謔社會,並反思人性。 | 〈嫁妝一牛車〉、〈玫瑰玫瑰我愛你〉、〈香格里拉〉 |
洪醒夫 | 作品以小說為主,旁及新詩、散文與評論。小說多刻劃農村居民的生活,流露出對小人物的關懷與同情。語言鮮活、情節巧妙、人物栩栩如生。 | 〈散戲〉、〈黑面慶仔〉 |
故事與 情節 | 作者根據需要,非純粹以( 時間 )來安排故事中的事件,藉此創造出「情節」。 |
主題 | 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或感悟。 |
人物 | 小說家的功能在表現人物最深處的內在生活。 |
敘事觀點 | 1.全知全能的敘事觀點:以第三人稱的語法去表現人物內、外在的全貌。 2.有限制的敘事觀點:敘述者可能是小說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稱(我)的方式敘事,也可能置身之外,以第三人稱(他/她)敘事。 3.多重敘事觀點:透過不同的「觀點人物」來看事件的發展。使讀者輪流從不同人物的觀點來看事物。 |
場景 | 場景為故事情節發生的地點,或架構故事的時空背景。 |
語言風格 與 意象運用 | 作家使用語言向讀者顯示其知覺、美感等經驗,語言的表現形態稱為「風格」。而「意象」的運用則透過具體可見的形象,傳遞不可見的感覺經驗。 |
一般 | 故、大故、大去、身故、亡故、去世、逝世、不諱、謝世、棄世、下世、即世、凋謝、安息、進土、仙逝、歸西、歸天、遷化、怛化、長逝、永訣、永別、過身、永眠、安眠、長眠、長歸、就木、歸土、故去、赴黃泉、不可諱、登鬼錄、填溝壑、與世長辭、溘然長逝、壽終正寢、天奪其魄、跨鶴西歸(逝)、撒手人寰、百年之後、千秋之後、三長兩短、山高水低、嚥下最後一口氣 |
用於父母、尊長 | 見背、棄養、棄背、失怙(父死)、失恃(母死) |
用於帝王 | 崩殂、駕崩、山陵崩、(宮車)晏駕、升遐、上賓、賓天、大行、棄朝、棄天下、棄群臣、千秋萬歲、千秋萬古、千秋萬世 |
用於方外、僧侶、教徒 | 永生、仙逝、仙遊、登仙、升天、屍解、蟬蛻、登蓬界、返真元、歸道山、坐化、羽化、鶴化、仙化、仙去、歸天、物化、圓寂、涅槃、示寂、歸寂 |
用於小孩子、年輕人 | 不育、朝露、早世、早逝、蘭摧玉折、玉樓赴召、玉樓修記、地下修文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興 | 音ㄒㄧㄥ | |
(形) 昌隆 | 1.她心裡還在興奮,至少她是確確實實地做了這樣的一場夢吧。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 |
(動) 興起;出現;發生 | 1.乃知真人之興,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杜光庭〈虯髯客〉)(我們這才知道:真命天子的出現必須有天命,不是只要英雄就可企求,更何況那些連英雄都稱不上的人呢?)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土石聚成高山,風雨便從這裡興起。) | |
(動) 復興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諸葛亮〈出師表〉) | |
(動) 創立;建造;開發 |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2.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連橫〈臺灣通史序〉) | |
(動) 起來;起身 |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論語衛靈公) | |
音ㄒㄧㄥˋ | ||
(動) 快樂;喜悅 | 1.她看到子子孫孫這麼多人聚在身旁,心裡好高興。 2.恐怕老太太高興,越發把船上划子、篙、槳、遮陽幔子,都搬下來預備著。(曹霑〈劉姥姥進大觀園〉) | |
(名) 情致;趣味 | 1.春柳的柔條上暗藏著無數叫做「青眼」的葉蕾,那些眼隨興一張,便噴出幾脈綠葉。(張曉風〈詠物篇〉) 2.而坡底更有許多白芒花,也都在前後搖動,興高采烈地看我們。(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根 | ㄍㄣ | 植物莖幹長在土裡的部分 | 樹根、落葉歸根、斬草除根、盤根錯節(比喻事情複雜,不易理解)。 |
事物的本源 | 追根究柢。 | ||
痕 | ㄏㄣˊ | 傷疤 | 傷痕、疤痕、傷痕累累。 |
事物留下的印跡 | 水痕、淚痕、船過水無痕。 | ||
恨 | ㄏㄣˋ | 遺憾、悔恨的事 | 記恨、飲恨而終、相見恨晚、恨不相逢未嫁時(憾恨不能在婚前相識。對已婚男女相悅而不能結合,表示相逢恨晚的遺憾)。 |
怨;仇恨 | 怨恨、恨海、憤恨不平、恨之入骨。 | ||
垠 | ㄧㄣˊ | 界限;邊際 | 一望無垠(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形容寬廣、遼闊)。 |
跨 | ㄎㄨㄚˋ | 舉步移動 | 跨進、橫跨。 |
誇 | ㄎㄨㄚ | 說大話;炫耀 | 誇張、誇耀、誇大、誇大不實、誇誇其談(文章或言語浮誇,不切實際)、自賣自誇(比喻自我哄抬、吹捧)。 |
夸 | ㄎㄨㄚ |
| 夸父逐日(比喻不自量力或有雄心壯志但未竟大業)。 |
垮 | ㄎㄨㄚˇ | 坍塌;倒塌 | 垮了、牆垮。 |
失敗;瓦解 | 垮臺、擊垮、打垮、累垮、拖垮。 | ||
胯 | ㄎㄨㄚˋ | 腰側與大腿之間的部分 | 胯骨、胯下之辱(比喻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譏笑,遭受恥辱)。 |
刳 | ㄎㄨ | 挖空 | 刳木。 |
袴 | ㄎㄨˋ | 穿在下身的服裝 | 紈袴子弟(浮華不知人生甘苦的富家子弟)。 |
( )1.閱讀下文,並推斷它的主要意涵:
生命像五線譜,有高昂的音符,也有低沉的音符。我們如果只選擇高昂而捨棄低沉,就不能奏出美妙的樂章。
(A)音樂的魅力,來自旋律的高低起伏 (B)人生應致力向上提升,拒絕向下沉淪 (C)音樂使生命更豐富,生命使音樂更美妙 (D)生命的精彩,來自於在得意與失意交錯中成長。【93統測】
( )2.閱讀下文,並推斷何者最能說明青春的內涵?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
青春是心情的一種狀況。
青春不是柔美的膝,
朱紅的唇
粉嫩的臉龐。
青春是鮮明的情感,
豐富的想像,向上的願望,
像泉水一樣的清冽
激揚。
(A)朱唇紅顏 (B)明眸皓齒 (C)活潑昂揚 (D)及時行樂。【95統測】
答案:1.D 2.C
解析:
1.「高昂的音符」比喻順境,「低沉的音符」比喻逆境,題幹意謂人生本來就是有苦有樂,有順境有逆境,吾人毋刻意地求福而辭禍,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2.原詩為Samuel Ullman(山繆‧烏爾曼)所作,陳之藩翻譯。從「青春是鮮明的情感」一句以後可知青春的內涵。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