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1文化教材教學錦囊

教學錦囊

一、溫故知新:學生在國中階段都學過論語,因此在正式授課前,可利用問答、提示的方式,喚起學生對論語孔子生平經歷的記憶,再進一步作細部增補,以強化學習的基礎,也能加速學習效果。

二、進德修業論語不只是一本知識的書,還是一本道德的書。書中處處是金玉良言,因此可鼓勵學生在閱讀時,以篇章內容和自身的言行相對照,期許在品德修養上有所精進。

三、經驗分享:課堂上可改以學生為主體,非由教師的觀點出發,從本課所選「修養」、「為學」、「待人」、「處世」四個內容主題,請學生彼此分享生活經驗及感想。

導讀

關於論語

一、論語的體裁論語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輯錄,重在記言。其中包含有語錄、對話、簡短敘事共三種型式。語錄重在記實,所以論語風格質樸。但因為孔子及其弟子過人的素養,讓他們的對話或行事紀錄時時透見智慧的光芒。語錄體在宋明時期,被儒者大量應用,如朱熹朱子語類王陽明傳習錄等。

二、論語的編者班固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皇侃論語疏云:「論語者,是孔子歿後,七十弟子之門人共所撰錄也。」大抵論語所記,自應有一部分為孔子弟子當時親手所記錄者,然全書之纂輯,則出於七十子之門人耳。

三、論語的傳本論語編成後,至而遭到焚燬。到了西漢時出現三種不同的傳本:(1)魯論:屬今文,以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共二十篇。通行於魯國,篇次與今傳論語相同。(2)齊論:屬今文,以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共二十二篇。通行於齊國,比魯論多出問王知道二篇,二十篇章句亦頗多於魯論(3)古論:屬古文,漢景帝魯恭王劉餘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用周代古文寫成,共二十一篇。無問王知道二篇,而分堯曰中「子張問」以下另成一篇。其篇次和魯論齊論不同,文字與魯論不同的也有四百多字,多是古論用本字,而魯論用借字,並無太大的差異。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講授論語,以魯論為主,兼採用齊論,號為「張侯論」。由於張禹成帝老師,地位尊顯,所以這個本子也就受到當時一般儒者所尊奉。東漢末年鄭玄論語,亦以魯論為據,參考齊論古論論語張禹的一度綜合,再經鄭玄的二度綜合,遂衍成朱熹所注的今本論語二十篇。

四、紀錄忠於事實論語全書之中,同樣內容而重複錄入的,計有十一條。弟子們的紀錄,得自親聞;再傳弟子們的紀錄,則得自其師親聞的轉述。口說與耳聞、耳聞與手錄,其間固難免發生參差,但觀重錄諸條,有文字稍異而義理全同的,有不但義理全同而文字亦毫無差異的。由此可見,紀錄雖出自不同的人,紀錄的忠實卻可以不必懷疑。其傳述之真,當在其他儒書之上。故欲研究孔子思想,自應以論語為主要資料。

五、論語的價值論語就像一部門言行錄,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及行事,在性質上與墨子莊子荀子等同屬諸子百家之言。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便確立了孔子思想的崇高的地位,使得孔子的思想「影響滲透到中國歷史的每一個領域」。宋代理學盛行,朱熹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認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人的思想一脈相承,自此以後,「四書」成為儒家的新寶典,學子學習儒家思想的入門書,於是「四書」的地位逐漸凌駕「五經」之上,論語的地位愈來愈高。元仁宗以後,科舉考試規定「四書」為必考,且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依據,明清兩代也都沿襲此一制度,直到光緒末年才廢除這種以「四書」命題的八股文科舉考試。將近六百年以來,論語一書對中國政教影響之大,不言可喻,書中蘊涵的儒家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可說是十三經之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今天,不論是研究孔子,還是研究中國歷史,都離不開論語。」(楊伯峻語)

六、論語的內容:現在通行的論語有二十篇,五百章。各篇取第一章的前二、三字作為篇名,與篇中涵義無關。每篇的章數也不一定,最少的為堯曰篇,只有三章;最多的是憲問篇,共四十七章。每章的字數也多寡不一,最少的是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章,只有六個字;最多的是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共有三一五字。論語二十篇,通常稱前十篇為「上」,後十篇為「下」。「上」各章的字數少,以四十字以內居多;「下」各章的字數,大多在四十字以上。若按不同義理重新架構,則可將論語分為十類:(1)論為人;(2)論為政;(3)談施教;(4)評時與評人;(5)論仁;(6)論禮;(7)論道德修養;(8)言君子聖人;(9)自述天命觀;(10)他人對孔子的評論。(按:各家研究論語者各有不同分法。)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