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八、孔乙己

                                       魯迅   

題解

 補充解釋

吶喊 魯迅的小說多半發表在一九一八—一九二五這幾年間,後來他把這些作品編成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吶喊出版於一九二三年,是他第一本小說集,收有:狂人日記孔乙己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等十四篇作品。
吶喊自序中,魯迅以一個很著名的比喻來說明他創作小說的動機,他對當時辦新青年的朋友說,當時的社會就像一間密閉而牢固的鐵屋子,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不久都要悶死了,他們從昏睡到死滅並不感到有什麼痛苦與悲哀,若喚醒其中較為清醒的人,反而使這些人更加苦楚。因此,魯迅始終猶豫著是否參與文化改革的行列。但他終於還是以小說來發出「吶喊」,企圖喚醒沉睡中的國人,毀壞這間鐵屋,呼吸自由的空氣。
孔乙己一文最早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雜誌第六卷第四號,篇末並有「附記」表示此文「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並不是在攻擊某個特定的對象。

封建社會 「封建」本指西周時代將土地、爵位分封諸侯,使其各自建立邦國的政治制度。今日泛指古代階級嚴明而少流動的社會狀態,以及這個狀態下封閉、守舊及顢頇的思想及言行。

涼薄 冷酷無情。

孔乙己 小說中說「孔乙己」是從描紅紙「上大人孔乙己」這句話截下來的,而「上大人孔乙己」則是「上古大人氏一人而已」的濃縮,並將而已的「已」字改成「己」,成為一句「半懂不懂的話」(見課文第四段)。明代即已流行於一般的描紅簿,多寫成:「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作者以此為題,一方面點出小說的中心人物,另一方面則是諷刺培養出「孔乙己」這種腐儒的教育制度。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說:「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自己告訴我,也實有其人。此人姓,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所描寫的差不多。」

作者

 補充解釋

本名周樹人 魯迅本姓,幼名樟壽,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至南京讀書,改名樹人民國七年,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使用「魯迅」作筆名。

接受傳統私塾教育 魯迅五歲開始讀書,最初跟遠房叔祖周兆藍讀歷史讀本鑑略;十二歲到三味書屋(私塾),讀四書、五經之類古籍。

江南水師學堂 又稱南京水師學堂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兩總督兼南洋大臣曾國荃所創設,學制五年,旨在訓練培養新式水師(今海軍)人才。魯迅進入這個學校,主要是家庭經濟的考慮;學的是管輪科。但因學校官僚氣息重,高年級學生蠻橫欺壓學弟,所以離開,轉考礦務鐵路學堂

礦務鐵路學堂 這是江南陸師學堂的附設學校。江南陸師學堂,兩總督張之洞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所創設。後來兩總督劉坤一為開採南京附近青龍山的煤礦,乃附設此校。

棄醫從文 魯迅日本後,先在東京進入專為中國留學生而設的弘文學院,接受語及一般課程。畢業後,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讀了四個多學期(一學年有三學期),因為在教室裡看到日俄戰爭的幻燈片,痛心同為中國人,卻圍觀自己同胞被人殘殺,而無動於衷,覺悟醫學不足以救國,於是棄醫就文,希望能透過文學,改造國民靈魂。

狂人日記 民國七年發表於新青年,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可以說是新文學運動的第一篇小說。內容敘述一位青年,懷疑世上的人大都在暗中「吃人」,而被旁人目為「狂人」。小說主旨在暗喻傳統禮教逐漸泯滅人性,是為「禮教吃人」。

Q正傳 魯迅最有代表性的小說,民國十年開始,在北京晨報副刊連載,直到次年二月結束。小說敘述鄉下人Q的種種敗行劣跡,藉以諷刺國人的種種民族劣根性,譬如:精神勝利法、女人禍水論、欺軟怕硬、粉飾自欺等。

 參考資料

一、魯迅的生平事跡

()童年及少年時代

1.出身士大夫家庭,很早接觸農村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緒七年農曆八月三日),魯迅誕生在浙江紹興城內一個士大夫的家庭。家幾代都是讀書人。祖父周福清三十七歲中進士,曾授江西金溪縣知縣,革職後又補內閣中書。父親周鳳儀,改名文郁,字伯宜,曾考中會稽縣學生員(秀才),但其後數試未中。親祖母氏,早逝;繼祖母氏。母親氏,名魯迅排行老大;二弟櫆壽,後名作人;三弟松壽,後名建人。小妹和四弟椿壽皆夭折。

魯迅的繼祖母待人和氣,對幼年魯迅很疼愛,經常給他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有趣的故事,使他從小就產生了憎恨法海、同情白蛇的心理:「惟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和童年魯迅朝夕相處的是褓姆長媽媽,一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她不但常常跟他講「長毛」(太平軍)的故事,還給他買回來附有稀奇圖畫的山海經,使他對長媽媽產生敬意。在她辭世三十年後,「還願地母」「永安她的魂靈」。(出自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幼年時常跟隨母親到紹興城安橋頭村外婆家,結識許多農村小朋友,間接和許多農民親近,逐漸知道他們畢生受著壓迫及苦痛,對他以後的小說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2.五歲開始讀書,興趣廣泛

魯迅五歲開始讀書,最初跟遠房叔祖周兆藍(字玉田)讀一本簡要的中國歷史讀本鑑略。但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是一本講花木栽培的書。一八九二年,魯迅被父親送到紹興全城中最嚴厲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塾師壽鏡吾是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參考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的學習興趣很廣泛,除了必讀的四書、五經之類,自己還讀了不少小說、野史、雜集和南方草木狀釋蟲小記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等自然科學的書。他還愛畫畫,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放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3.家庭接連變故—祖父入獄、父親生病

一八九三年,魯迅十三歲,這年浙江舉行鄉試,祖父周福清受親友之託,竟打發家丁陶阿順給正考官殷如璋送信行賄,為鄉人買通關節,取中舉人。事情敗露,周福清被關在監獄等候處決(稱為「斬監候」)。父親周鳳儀,當時正以周用吉的名字參加浙江鄉試,也被革去秀才。祖父出事後,害怕株連,魯迅和弟弟便隨母親逃到皇甫莊大舅父魯怡棠家避難。住到年底,又隨著舅父遷移到小皋埠;第二年春天回家。逃難期間遭到一些勢利眼的親戚的歧視,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然而禍不單行,逃難回來那年冬天,父親又患了肺癆、水腫,臥床不起。雖然前後請了本城兩個名醫醫治,但始終不好,於一八九六年十月十二日病逝。在魯迅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不愁生計。但祖父被判「斬監候」以後,為了疏通營救,幾乎什麼也沒有了,為醫治父親,只有拿衣服首飾去典當。少年的魯迅,幾乎是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店裡,從比他高一倍的櫃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辱裡接了錢;再到和他一樣高的櫃臺上給他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參考吶喊自序

魯迅的少年時代,中國的外患日益深重,人民更加貧苦、家庭迅速敗落。國難家憂、世態炎涼,深刻地影響著他以後所走的道路和文學創作。

()南京求學階段

1.先入江南水師學堂

父親去世以後,魯迅的家庭經濟更加困難。一八九八年五月一日魯迅拿著母親給籌辦的八元,離家赴南京求學。五月七日南京;二十四日考取了江南水師學堂的「試習生」。試習三個月,正式補為三班管輪科的學生。

江南水師學堂建於一八九年,洋務派官員所創辦的這所學堂,卻實行一種衙門式的管制,等級森嚴。稱為「總辦」的校長是具有「候補道」資格的官僚,握有軍令,有權處置學生,直至殺頭。學級等於官階,高一級班次沒有缺額不能遞補。高低班學生待遇相差懸殊,高班生對低班生可以橫加壓制。魯迅從家鄉走出,是想尋求新的道路,對於這樣一所烏煙瘴氣的學堂,覺得不合適,只得走開。(參考朝花夕拾瑣記

2.轉入礦務鐵路學堂

一八九九年二月,魯迅又轉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陸師學堂原來是洋務派張之洞於一八九五年創辦,後來兩總督劉坤一聽說南京附近青龍山蘊藏大量的煤,想培養一批開礦的技師,就擴辦成了礦路學堂。學堂是仿照德國制度的,除了學習語和文外,還學習許多自然科學課程,使魯迅大開眼界。(參考吶喊自序

魯迅礦路學堂的第二年,學堂換了一位新總辦俞明震。他是一個新黨,於是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蘇格拉第柏拉圖斯多噶魯迅都讀了。天演論嚴復根據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譯述的;魯迅非常喜歡它,一有閒空,就看天演論,於是進化論思想成了他前期世界觀的基礎。(參考朝花夕拾瑣記

3.礦務鐵路學堂畢業,奉准赴留學

一九二年一月,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魯迅礦路學堂畢業,以兩總督劉坤一名義發給的畢業執照寫道:「計開學生周樹人,現年十九歲,……考得一等第三名。」魯迅為了尋求新的知識和救國的道路,畢業後就申請出國留學,經江南督練公所審核,同另四名同學一起,被批准派往日本留學,三月二十四日南京文貞丸輪船東渡日本

()留學日本

1.進入東京弘文學院

一九二年四月四日魯迅到了日本橫濱。同月進了旨在「為清國留學生教授語及普通教育」的東京弘文學院,編在普通科南班。

魯迅日本這一年,許多革命活動家和宣傳家先後到達日本,革命聲勢很大,活動相當頻繁。在這種反革命熱潮的影響下,魯迅也同許多留學生一樣,思想發生很大變化,毅然剪掉了象徵種族壓迫的辮子,而且還作自題小像七絕一首,表達自己熱愛和情懷。

2.仙臺醫校習醫

日俄戰爭在一九四年二月爆發。魯迅於同年四月三十日弘文學院畢業,未經考試就被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特例錄取。九月八日仙臺開始學醫。

仙臺當時是一個鄉間小鎮,醫學專門學校一九一年才創辦。魯迅去以前,還沒有中國學生。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學校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魯迅的食宿操心。有的教師,如藤野嚴九郎教授,對魯迅的學習也特別關心。有一次他把魯迅叫去,問:「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魯迅答:「可以抄一點。」藤野教授便說:「拿來我看!」從此以後,魯迅每星期都要把抄的講義送給他看。拿回來以後,魯迅很感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然而,由此卻惹來了是非。學年考試,全年級一四二人,魯迅第六十八名,平均六五五分。但是,就這樣的成績,也惹來了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有一天,學生會幹事到魯迅的寓所來,要借他的講義看。但是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拿走。事後,郵差就送來一封很厚的匿名信,第一句就是:「你改悔罷!」接下去,說「上年解剖學考試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魯迅預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成績。」對於這種挑釁和汙辱,魯迅一方面告知了藤野先生,又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據理抗辯,另一方面也痛感國家地位的低下給自己帶來的苦痛!他悲憤地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參考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3.棄醫就文,立志改造國民靈魂

第二學年,添教了黴菌學,在課堂上放映關於時事的幻燈片,內容多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有一回,魯迅看見一個中國人被綑綁跪地,正要被軍槍斃示眾,因為他作了俄國的軍事間諜,旁邊有許多中國人神情麻木地圍觀著。這時,課堂裡的日本學生忽然鼓掌,歡呼「萬歲」,這像利箭一樣刺傷了魯迅的心。到第二學年的終結,他做出了關係到他一生的重大決定,為了喚醒國民的靈魂,魯迅從此棄醫從文。(參考吶喊自序

一九六年六月,魯迅離開仙臺,回到東京。不久,奉母命回紹興與比他大三歲的朱安女士結婚。婚後不幾天,他又同考取官費赴留學的二弟周作人,一起前往日本

4.學習語,從事翻譯和寫作

魯迅東京以後,決定不再正式進入學校,只想學好外語,閱讀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從事文學活動來改良社會。為此目的,先到語學校聽講,後來又同許壽裳等人,跟亡命日本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猶太瑪利亞孔特夫人學語。

一九七年春,魯迅許壽裳袁文藪蘇曼殊周作人等計劃辦一個文學雜誌,以從事文學活動。魯迅為雜誌取名新生,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親自設計了封面。然而新生卻未能如願出刊。(參考吶喊自序

魯迅並未退縮,他繼續自修語和語,大量閱讀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並且開始寫文學和社會科學的論文,翻譯叫喊和反抗等作品。同年十二月,劉師培主編河南省留學生刊物,在東京創刊。應編者之約,魯迅把平日所寫的人間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論文,都交給劉師培發表。

魯迅除了翻譯文學作品和寫作,也常參加一些活動。這一年,常出入同盟會民報社,與革命黨人陶成章等關係密切,並經介紹,加入了光復會

一九九年三月和七月,同周作人合譯介紹俄國東歐弱小民族文學作品的域外小說集一、二冊先後出版。同年八月,母親來信催他回國,於是結束了八年的日本留學生活,返回中國

—節錄並改寫自王明仁魯迅的學生時代—介紹他的事跡與思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二期

()返國任教與文學創作

魯迅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受蔡元培之邀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不久,隨政府搬到北京,任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此時的魯迅雖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但對於剛開始萌芽的新文化運動,卻未加以重視,不認為它會對社會造成多大的作用,後來在錢玄同的鼓勵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文章。

一九一八年五月,他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其後,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發表的中篇小說Q正傳,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六年間,魯迅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及散文詩集野草等作品。

魯迅的創作中,以小說的成就為最著,他在「五四」前後共寫了三十三篇,收入吶喊彷徨計二十五篇,另八篇歷史小說收入故事新編魯迅和其他「五四」人物一樣,心之所思,常為如何改造國民的靈魂。他在小說中不斷揭露國人的劣根性,如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的迷信思想,以人血饅頭治肺病;離婚裡對於女性在傳統婚姻下的無奈;孔乙己裡的腐儒……等,都是哀怒交集的文學鞭撻。

()晚年生活

一九二六年,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不滿北洋軍閥的暴政而離開北京,轉赴廈門大學任教。一九二七年一月,改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並與部分共產黨員有所接觸。四月,國民黨展開清黨,廣州發生「四一五事變」,逮捕並屠殺大量共產黨員,魯迅試圖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於是辭去中山大學的工作,轉赴上海。此後一直到魯迅病逝,都定居在上海。在上海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並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人。

一九三年起,魯迅致力於左派運動,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前,他迎接革命文學派的圍剿,又與梁實秋論戰。左聯成立後,他猛攻民族文學派,又批評胡秋原林語堂。後來左聯內部的論爭,他同樣無役不與,從未公開示人以弱。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二、魯迅的文學事業

()文學觀

魯迅文藝功能說的發端,當在一九三年。是年二月,旅浙江留學生出版浙江潮。六月,他在該刊發表編譯的斯巴達之魂,鼓吹尚武精神,展現愛國主義的風貌。稍後,他翻譯法國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且在譯文弁言中表明,欲借小說改良思想。此說或受梁啟超先生的影響,至少顯示了不謀而合。

一九七年起,魯迅東京陸續發表人間之歷史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介紹達爾文學說,推崇尼采思想,強調非物資、重個人,用主觀與意力主義之興,挽救唯物極端的流弊。凡此思想,傾向唯心史觀與英雄史觀,自與共產主義格格不入。

()小說創作

魯迅的文學創作以小說最為重要,他在五四運動前後總共寫了三十三篇小說,二十五篇收入吶喊彷徨小說集,八篇歷史小說收入故事新編中,魯迅的小說有幾個重要的意義:

1.是第一位嘗試以西方現代技巧來寫小說的作家。

2.小說中表現了強烈的批判精神,具有時代意義:魯迅的小說針對人性、傳統文化、社會、政治都有反省與批判,是位徹底的批判主義者,展現了小說的社會功能。

3.出色的文學技巧:做為新文學的開創者,魯迅的小說在技巧上卻十分成熟,包括了塑造出幾位典型的人物,如:Q祥林嫂、孔乙己等;另如情節結構、時空處理、氣氛、對話等,均達於自然流暢的藝術風貌。同時深諳傳統社會的人情世故,表現了在新舊交替的社會中複雜的人心與衝突思想。

()散文詩

散文詩,指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樣式。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

五四時期的劉半農徐玉諾許地山焦菊隱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詩發表。魯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風柯藍等作家創作的散文詩在中國新文學中有相當的影響,其中思想和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與翻譯

魯迅除了小說與散文詩的寫作,小品文也相當有特色,如熱風一集中所收錄的作品,以簡短的文字,批評時事、諷刺傳統,形成一種新興的文風。

另外魯迅亦作了不少翻譯,如與其弟周作人出版域外小說集,包括了多篇歐洲小說,又曾譯有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等書,對於介紹西方文學文化頗有貢獻。

—節錄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II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三、魯迅與大弟周作人

()文壇之上各享盛名

魯迅周作人是排行老大、老二的同胞親兄弟,曾經相伴成長,同窗共硯。長大後一同赴留學,在文壇上各享盛名。魯迅成為文學巨擘,獨領風騷,為千百萬讀者所崇拜;而周作人的文章溫柔敦厚,別具一格,不同於魯迅的辛辣狂狷,在文壇亦舉足輕重。

()兄弟合作翻譯名著及學術著作

創辦、出版雜誌,這是魯迅在一九六年春天,由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退學後所決定的方向。在籌辦新生雜誌時,周作人魯迅最忠實的合作者,他還專門為新生寫了一篇三辰神話新生夭折後,魯迅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寂寞,此時默默地支持著魯迅的,便是周作人周作人後來這樣回憶兄弟倆一起從事翻譯工作的情景:「陰冷的冬天,在中越館(按:在日本東京本鄉區東竹町)的空洞的大架間裡,我去管翻譯起草,魯迅修改謄正,一點不覺得困乏或是寒冷;只是很有興趣地說說笑笑,談論裡邊的故事。」(出自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七八,翻譯小說(下))

氏兄弟先後合作譯出了紅星佚史英哈葛德安特路朗著)、勁草俄托爾斯泰著)、匈奴奇士錄匈牙利育珂摩耳著)、炭畫波蘭顯克微支著)、黃薔薇匈牙利育珂摩耳著)等多種著作,而一九九年二月,兩人合作出版域外小說集

一九一九年九月,張勳復辟事件煙消雲散,周作人收到北大正式聘書,任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纂輯員,月薪二四元,每週上羅馬文學史三學分,歐洲文學史三學分。他每天把草稿寫好,晚上由魯迅作文字修正,第二天謄正並起草,如此費時一年,完成希臘文學要略一卷、羅馬文學一卷、歐洲中古至十八世紀文學一卷,合成一本歐洲文學史,作為北大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周作人生平首部學術著作,也是兄弟合作的紀念。

()兄弟失和

到了一九二三年,曾經攜手學習、共同奮鬥的魯迅周作人竟告失和。七月十四日魯迅日記中突然出現了這樣的紀錄:「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肴,此可記也。」在周作人日記中卻無一字記此事。

七月十八日周作人魯迅寫了一封信,全文是:「魯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難,—大家都是可憐的人,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七月廿六日魯迅日記:「晴。上午往磚塔胡同看屋,下午收拾書籍。」這時魯迅是決心離開兄弟朝夕共處的八道灣了。

八月二日周作人日記:「下午L夫婦移住磚塔胡同。」L即指魯迅。同日,魯迅日記:「雨,午後霽。下午攜婦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魯迅日記:「……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周作人)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後取書、器而出。」

據說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獅形銅香爐向魯迅頭上打去,幸虧別人接住,搶開,才不致擊中。魯迅周作人兄弟一場,竟發展至「罵詈毆打」,旁觀者看來,簡直難以置信。周作人對兄弟失和也不多說,據魯迅第二任妻子許廣平回憶,魯迅曾意指:「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那麼,魯迅是將兄弟失和責任歸之於周作人妻子的。

魯迅好友許壽裳說過,「他們兄弟不和,壞在周作人那位日本太太身上,據說她很討厭她這位大伯哥,不願同他一道住。」—看來,周作人只肯定了一點:兄弟失和的原因是,他的妻子不願同魯迅一道住;至於為何「不願」,周作人迴避了。但與他們關係密切的人都有說法。

母親太太對人說:「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信子周作人妻)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畫,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魯迅幼弟周建人魯迅與周作人一文中說,魯迅周作人分手不是政見不同,而是家庭糾紛。魯迅的原配朱安女士也曾氣憤的向人說:「她(信子)大聲告誡她的孩子們,不要親近我們,不要去找這兩個『孤老頭』,不要吃他們的東西,讓這兩個『孤老頭』冷清死。」

許廣平則在魯迅回憶錄所謂兄弟一節中說:「魯迅八道灣住的時候,起初每月工資不欠,不夠時,就由他(魯迅)向朋友告貸,這樣的人,在家庭收入方面是一個得力的助手。」這時,家庭關係是好的。「後來,由於欠薪,加以干涉別的人事方面」,就妨礙了周作人夫人信子的權威而「討厭起來了」,於是就開始排擠魯迅

許廣平回憶,魯迅還對她說過:「我總以為不計較自己,總該家庭和睦了罷,在八道灣的時候,我的薪水,全部交給二太太,連同周作人的在內,每月約有六百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請日本醫生來,過日子又不節約,所以總是不夠用,要四處向朋友借,有時候借到手連忙持回家,就看見醫生的汽車從家裡開出來了,我就想:我用黃包車運來,怎敵得過用汽車運走的呢?」魯迅還回憶說:「周作人曾經和信子吵過,信子一裝死他就屈服了,他曾經說:『要天天創造新生活,則只好權其輕重,犧牲與長兄友好,換取家庭安靜。』」許廣平還回憶說:「周作人惟整日捧著書本,其餘一切事情都可列入浪費精力之內,不聞不問。魯迅曾經提到過:『像周作人時常在孩子大哭於旁而能無動於衷依然看書的本領,我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與周作人日本亦有同住過的情誼,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說:「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對於魯迅,外貌恭順,內懷忮忌。作人則心地糊塗,輕信婦人之言,不加體察。我雖竭力解釋開導,竟無效果。致魯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廳而他總不覺悟;魯迅遣工役傳言來談,他又不出來;於是魯迅又搬出而至磚塔胡同。」

由此可見兄弟失和,完全是周作人妻子作怪及經濟問題所致。

魯迅從「被八道灣趕出後」(魯迅語)大病了一場,長達一個半月才癒,以後在長達四年的時間內,每一觸及即痛苦憤怒,而有被利用的感覺。

周作人的感覺如何呢?表面上他比魯迅平靜,照樣上課、寫文章、出席會議,但在一九二四年六月,兄弟反目後的兩個月,寫了一篇文章,暗示魯迅是個「無賴」、「騙子」。兄弟二人童年及青年時期的相愛相知,轉化為虛幻及恨,淹沒了理性,令人覺得可悲和可嘆!

—節錄及改寫自王尚寬才子兄弟冤家手足—魯迅與周作人中外雜誌第六八卷二四期

四、魯迅的婚戀經歷

()一段沒有結成的姻緣—與表妹琴姑

魯迅十八歲赴南京求學期間,母親為他物色了一門親事,女方就是魯迅小舅父魯寄湘的長女琴姑琴姑於一八八三年出生,比魯迅小兩歲,溫文閒雅,端莊漂亮,不僅能讀書誦詩,甚至連深奧的醫書也能讀懂。魯迅祖父因科場案被捕後,魯迅和大弟周作人曾到紹興郊區皇甫莊大、小舅父家避難達三、四個月之久。當時能文善畫的大表兄阿張魯迅的小名)給琴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當十六歲的琴姑得知魯迅之母欲擇她為兒媳時,暗自慶幸,然而遠在南京魯迅對於母親的這番選擇卻一無所知。這樁婚事未能遂願的原因,是魯迅兒時的褓姆長媽媽琴姑屬羊,命中剋夫,如諺所說:「男子屬羊鬧堂堂,女子屬羊守空房。」魯迅母親相信長媽媽的迷信說法,從此不再提起這門親事。魯寄湘夫婦一直等不到家的「求帖」,只得將琴姑另許他人。琴姑被迫完婚後,心情抑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她的貼身女傭說:「我有一樁心事,在我死前非說出來不可,就是以前家來提過親,後來忽然不提了,這一件事,是我終身恨事,我到死都忘不了。」

—節錄自周建人口述,周曄編寫魯迅故家的敗落湖南人民出版社

()奉母成親—沒有愛情的婚姻

琴姑訂親未成,魯迅的母親再次為他物色對象。這次選擇的是魯迅遠房叔祖母夫人的內姪孫女朱安朱安,小名阿安,亦稱安姑安姑娘一八七八年六月七日出生,長魯迅三歲。朱安是次女,從小纏足,識字少,身材瘦小,臉型狹長,但性情溫馴,勤於家務,能炒一手道地的家鄉菜。一八九九年三月十六日家應允了家的求婚。一九一年四月三日家派人正式往宅「請庚」(即請女方告知新娘的生辰八字)。事後周作人寫信將「請庚」的詳情函告魯迅魯迅回信表示反對,提出要朱安另配他人。魯迅母親接信後,立即請人給魯迅寫信,強迫魯迅接受這門親事。理由是結親係由家主動提出,如若退婚,有損兩家聲譽,朱安日後也難以再嫁。魯迅難拂母親意願,覺得母親寡居,有人陪伴也是一種寬慰,而自己處於亂世,以四海為家,只好隨它去了。不過,他希望女方答應兩個條件:一是放足,二是讀書。然而為時已晚,朱安既無法放足,也讀不進書。

「請庚」之後,按理家應早日迎親,但一九二年三月魯迅被公派赴日本留學,實現了他父親的遺願,這門親事只好擱置起來。一九六年夏,魯迅母親拍發了「母病速歸」的電報,騙魯迅回國完婚,原因是她聽到流言,說魯迅已娶婦為妻,攜妻兒在東京神田散步。這年七月二十六日(舊曆六月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魯迅母親為他這長子舉行了婚禮。婚後的第四天,即七月三十日魯迅偕弟重返日本。他對同期留學日本的摯友許壽裳提到朱安時說:「這是一件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自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晚年又跟日本友人內山完造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出自內山完造我認識魯迅先生的經過

此後,魯迅朱安一直分居,既不爭吵,也無交流,僅僅是一對形式上的夫妻。不過,魯迅生前對朱安的生活一直予以關照,除負擔生活費外,每月還另付零用錢。朱安娘家遇到困難,魯迅也總是幫忙接濟。另一方面,做為兒媳,朱安對婆婆恪盡孝道,終生與婆婆相隨相伴。她也一直想填補跟魯迅之間的情感鴻溝,但由於兩人志趣修養相距太遠,終成徒勞。

()許廣平的戀情

1.從相識到相戀

「我可以愛!」這句話出自魯迅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許廣平的信。

用世俗的眼光看來,魯迅許廣平的結合存在諸多障礙:論年齡,雙方相差有十八歲之多;論外貌,魯迅身材矮小,並無特殊魅力;論金錢,魯迅不但家庭負擔沉重,而且因購置北京西三條二十一號寓所而債務纏身;論地位,魯迅固然在文壇享有盛譽,但當時卻因支持學生運動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僉事之職,甚至面臨著被通緝的危險。最大的障礙,還是魯迅有著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離婚,按紹興舊習,女方會因為被「休」而備受歧視,後果不堪設想。魯迅寧可陪著做一世的犧牲,也不願傷害雖然無愛但卻無辜的妻子。

然而,許廣平仍然主動果敢地向魯迅獻出了純真的愛情,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著共同遭遇,許廣平剛生下三天,被酩酊大醉的父親「碰杯為婚」,將她許配給劣紳家的子弟,後逃婚離家,北上求學。同時,他們又都反抗舊社會、舊禮教、舊教育。她跟魯迅當時所能選擇的唯一的結合方式,就是同居。

2.定情一九二五年

他們相識於一九二三年十月,那時魯迅開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名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講師,每週講授一小時中國小說史,而許廣平是該校國文系二年級學生。在每週三十多點鐘的課程中,她最盼望聽講小說史,上課時常選擇第一排座位。在學校,魯迅是一位在學生中找不出一句惡評的好老師,而許廣平則是一位聽課時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問的小學生。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當時女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擔任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幹。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從此他們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

一九二七年十月三日魯迅許廣平終於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魯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整個過程中,許廣平都比他決斷得多。

3.十年攜手共艱難

魯迅在跟親友的通信中,經常描寫小海嬰(按:周海嬰魯迅許廣平所生的兒子)淘氣的狀況,其中固然包含有娶妻育子是人生負累之一的感慨,但更多地是流露出對稚子的愛憐以及老年得子的快慰。

魯迅許廣平也都是個性鮮明的凡人,跟任何夫妻一樣,婚後生活中難免發生摩擦。例如為了魯迅的健康,許廣平不希望魯迅長期獨對孤燈地寫作,也不樂意他無限制地接待來客。但磨擦之後魯迅仍然承認,他跟許廣平的「感情算好的」,在七絕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廣平中,魯迅更動情地寫道:「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十年攜手」、「以沫相濡」,這才是魯迅婚後的深切感受,也是對魯迅許廣平家庭生活的真實再現。

4.許廣平朱安

根據現存史料和同時代人的回憶可知,許廣平朱安之間始終維持和平的關係。魯迅去世之後,魯迅母親魯瑞朱安,將魯迅遺著出版事宜委託許廣平全權處理,從而有效地抵制了周作人的干擾。許廣平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也節食縮衣,盡全力維持魯迅北平家屬的生活。對於海嬰朱安尤其喜愛,曾表示「其將來生命寄託於海嬰」(出自魯迅學生宋琳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五日許廣平信)。意思是:有了海嬰,她死後就有人燒紙,送庚飯,送寒衣,不致成為孤魂野鬼。朱安許廣平寫信落款常用「姊氏」,有時用「周朱氏」。而許廣平則稱朱安為「女士」,落款逕署「許廣平」三字。

朱安晚年患有心臟病、氣喘、浮腫,兩腿麻痹……。曾兩次留下遺囑:一次是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許廣平函,另一次是臨終前一日託魯迅學生宋琳轉告許廣平。要點有兩條:一、將靈柩運到上海,與魯迅合葬;二、死後逢七日須供水飯,至第五個七日請和尚誦經超度。朱安去世後,許廣平為安葬她,購置了一具大葉楊木質料的棺材;又購壽衣共十七件。棺木先停放在北平西直門保福寺,後安葬於保福寺村朱安希望死後能為她念一堂經的願望,許廣平也同意照辦,共請了七個和尚為朱安超度。

—以上節錄自林敏潔我可以愛—魯迅的婚戀經歷歷史月刊第一四七期

五、魯迅年表

 

時 間

年齡

重要事跡

一八八一年
清光緒七年)

1

九月二十五日(夏曆八月初三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

一八八七年
光緒十三年)

7

入家塾讀書。

一八九二年
光緒十八年)

12

三味書屋讀書。

一八九三年
光緒十九年)

13

祖父周福清因科場案入獄。家變賣產業營救。魯迅避難於親戚家。

一八九四年
光緒二十年)

14

春,回家,仍就讀於三味書屋
冬,父親周鳳儀病重。為了延醫買藥,常出入於當鋪、藥店。

一八九六年
光緒二十二年)

16

十月,父親病逝,年三十七。

一八九八年
光緒二十四年)

18

五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光緒二十五年)

19

二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一九二年
光緒二十八年)

22

一月,從礦路學堂畢業。獲准赴日本留學。
四月下旬,入東京弘文學院
十一月,與許壽裳陶成章等百餘人在東京組成浙江同鄉會,決定出版浙江潮月刊。

一九三年
光緒二十九年)

23

三月,剪去髮辮。

一九四年
光緒三十年)

24

四月,弘文學院結業。
九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

一九六年
光緒三十二年)

26

三月,從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退學,至東京許壽裳等籌商提倡文藝活動。
夏秋間,奉母命回國與朱安完婚。

一九九年
清宣統元年)

29

八月,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生理學和化學教員。

一九一
宣統二年)

30

九月,任教紹興府中學堂
授課之餘,開始輯錄以前小說佚文(後匯成古小說鉤沉)。

一九一一年
宣統三年)

31

十月,辛亥革命爆發。

一九一二年
民國元年)

32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赴南京教育部部員。
五月,隨政府遷北京,先後任科長、僉事等職。

一九一八年
民國七年)

38

狂人日記發表於新青年雜誌第四卷第五號,始用「魯迅」的筆名。
冬,作小說孔乙己

一九一九年
民國八年)

39

發表小說

一九二
民國九年)

40

先後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一九二一年
民國十年)

41

一月,作小說故鄉
十二月四日,所作小說Q正傳開始在北京晨報副刊連載,次年二月二日載畢。

一九二二年
民國十一年)

42

編完小說集吶喊。次年八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一九二三年
民國十二年)

43

六月,與周作人合譯的現代日本小說集商務印書館出版。
七月,與周作人關係破裂。
七月,被聘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講中國小說史及文藝理論。
十二月,所編講義中國小說史略上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一九二四年
民國十三年)

44

作小說祝福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該書於次年九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合為一冊再版。
九月,開始寫散文詩秋夜等,後集為散文詩集野草

一九二五年
民國十四年)

45

十一月,雜文集熱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六年
民國十五年)

46

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槍殺愛國學生的「三一八慘案」發生。作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
三月二十五日,往女師大參加「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追悼會。作雜文死地
七月,接受廈門大學聘請,任該校國文系教授兼國學院研究教授。
八月,校小說舊聞鈔畢。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八月,小說集彷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七年
民國十六年)

47

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四月十五日廣州「四一五事變」。本日赴中山大學參加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
四月二十一日,向中山大學提出辭職。
四月,編定散文詩集野草並作題辭。本年七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五月,編定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並作小引。次年九月由未名社出版。

十月,偕許廣平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一九二八年
民國十七年)

48

六月,與郁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創刊。

一九二九年
民國十八年)

49

九月,與許廣平所生之子海嬰誕生。

一九三
民國十九年)

50

二月,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大會,列名為發起人之一。

三月,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執行委員。

一九三一年
民國二十年)

51

十二月十一日左聯所辦刊物十字街頭創刊。魯迅參加編輯,並在創刊號發表政治諷刺詩好東西歌等。

一九三二年
民國二十一年)

52

二月三日,與茅盾郁達夫胡愈之等簽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
四月,編定雜文集三閑集,九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四月,編定雜文集二心集,十月由上海合眾書店出版。

一九三三年
民國二十二年)

53

七月,瞿秋白編選的魯迅雜感選集上海北新書局青光書局名義出版。
十二月,編定雜文集南腔北調集並作題記。次年三月由上海聯華書局同文書局名義出版。

一九三四年
民國二十三年)

54

八月,作歷史小說非攻
十月,雜文集二心集因被審查機關抽掉多篇,將刪存部分改名拾零集出版。

一九三五年
民國二十四年)

55

十二月,作歷史小說采薇出關起死;與前作不周山補天)、奔月鑄劍理水非攻等五篇集為故事新編,次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十二月,編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

一九三六年
民國二十五年)

56

三月,肺病轉劇,體重下降至三十七公斤
六月中旬,與巴金等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十月初,與郭沫若茅盾等聯名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十月十七日,作雜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為最後一篇文章。

十月十九日,逝世於上海

—參自魯迅著譯年表魯迅全集附集,谷風出版社侯吉諒魯迅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第一集,海風出版社

課文與注釋

 補充解釋

魯鎮 作者虛構的地名,小說中出現多次。可能是以魯迅父親的故鄉紹興東昌坊口與母親故鄉紹興縣東皋鄉安橋頭為藍本。

四文銅錢 明清幣制以銀兩與銅錢並行,「文」是銅錢最小單位,一千文相當銀一兩之價值。

那就要買一樣葷菜 要,可以。

咸亨酒店 是一間真有其店的酒樓,在紹興城中的東昌坊口,魯迅故里的斜對面。

樣子太傻 這裡是說掌櫃認為他不夠聰明伶俐,不懂得討好有錢的客人。

看過壺子底裡有水沒有 古代黑心商人常將清水羼入酒中牟利,因此酒客要先檢查酒壺,以免上當。

站著喝酒而穿長衫 描寫孔乙己雖然落魄潦倒與一般勞力工農無異,卻仍堅持自己是讀書人的身分。長衫是讀書人的象徵,又髒又破的長衫暗指毫無形象與尊嚴的讀書人,但儘管如此,孔乙己還是不肯,也沒有能力換去這件又髒又破的長衫。

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 一部,形容鬍鬚的厚大。

排出九文大錢 將錢一枚一枚拿出來,描寫他既窮又裝闊的架式。其神態可與文末「摸出四文大錢」的寒酸對比。

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此句在下文重複出現,表現出孔乙己成為眾人笑柄之事實,與第九段可互為對照。

顯出不屑辯的神氣 孔乙己認為這些勞動者沒有資格與他談讀書識字的問題。

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 孔乙己知道這些勞動者看不起他,將他視為嘲弄的對象,但他也看不起這些勞動者,懶得與他們說話。

回字有四樣寫法 「回」字通常只有三種寫法:回、囘、囬。第四種寫作(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相關範文

  魯迅

  一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裡,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麼?」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裡邊的小屋子裡,也發出一陣咳嗽。

  「唔。」老栓一面聽,一面應,一面扣上衣服;伸手過去說:「你給我罷。」

  大媽在枕頭下面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裡屋子去了。那屋子裡面,正在窸窸窣窣的響,接著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靜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來。……店麼?你娘會安排的。」

  老栓聽得兒子不再說話,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門,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後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天氣比屋子裡冷得多了;老栓倒覺爽快,彷彿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越走越亮了。

  老栓正在專心走路,忽然吃了一驚,遠遠裡看見一條丁字街,明明白白橫著。他便退了幾步,尋到一家關了門的鋪子,蹩進檐下,靠門立住了。好一會,身上覺得有些發冷。

  「哼,老頭子。」

  「倒高興……。」

  老栓又吃了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了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仰起頭兩面一望,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裡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

  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後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裡也看得清楚,走過面前的,並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正,簇成一個半圓。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背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老栓慌亂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

  「這給誰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並不答應;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現在要將包裡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裡,收穫許多幸福。太陽也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後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二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經收拾乾淨,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發光。但是沒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裡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夾襖也貼住了脊心,兩塊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老栓見這樣子,不免皺一皺展開的眉心。他的女人,從灶下急急走出,睜著眼睛,嘴唇有些發抖。

  「得了麼?」

  「得了。」

  兩個人一齊走進灶下,商量了一會,大媽便出去了,不多時,拿著一片老荷葉回來,攤在桌上。老栓也打開燈籠罩,用荷葉重新包了那紅的饅頭。小栓也吃完飯,他的母親慌忙說:

  「小栓—你坐著,不要到這裡來。」

一面整頓了灶火,老栓便把一個碧綠的包,一個紅紅白白的破燈籠,一同塞在灶裡;一陣紅黑的火焰過去時,店屋裡散滿了一種奇怪的香味。

  「好香!你們吃什麼點心呀?」這是駝背五少爺到了。這人每天總在茶館裡過日,來得最早,去得最遲,此時恰恰蹩到臨街的壁角的桌邊,便坐下問話,然而沒有人答應他。「炒米粥麼?」仍然沒有人應。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小栓進來罷!」大媽叫小栓進了裡面的屋子,中間放好一條凳,小栓坐了。他的母親端過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

  「吃下去罷,—病更好了。」

  小栓撮起這黑東西,看了一會,似乎拿著自己的性命一般,心裡說不出奇怪。十分小心的拗開了,焦皮裡竄出一道白氣,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麵的饅頭。—不多工夫,已經全在肚子裡了,卻全忘了什麼味;前面只剩下一張空盤。他的旁邊,一面立著他的父親,一面立著他的母親,兩人的眼光,都彷彿要在他身裡注進什麼又要取出什麼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來,按著胸膛,又是一陣咳嗽。

  「睡一會罷,—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親的話,咳著睡了。大媽候他喘氣平靜,才輕輕的給他蓋上了滿幅補帄的夾被。

  三

  店裡坐著許多人,老栓也忙了,提著大銅壺,一趟一趟的給客人沖茶;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麼?—你生病麼?」一個花白鬍子的人說。

  「沒有。」

  「沒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鬍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話。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兒子……」駝背五少爺話還未完,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糊亂捆在腰間。剛進門,便對老栓嚷道:

  「吃了麼?好了麼?老栓,就是運氣了你!你運氣,要不是我信息靈……。」

  老栓一手提著茶壺,一手恭恭敬敬的垂著;笑嘻嘻的聽。滿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聽。大媽也黑著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便去沖了水。

  「這是包好!這是與眾不同的。你想,趁熱的拿來,趁熱吃下。」橫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沒有大叔照顧,怎麼會這樣……大媽也很感激的謝他。

  「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癆病都包好!」

  大媽聽到「癆病」這兩個字,變了一點臉色,似乎有些不高興;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這大叔卻沒有覺察,仍然提高了喉嚨只是嚷,嚷著裡面睡著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來。

  「原來你家的小栓碰到了這樣的好運氣了。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著呢。」花白鬍子一面說,一面走到大叔面前,低聲下氣的問道:「大叔—聽說今天結果的一個犯人,便是家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究竟是什麼事?」

  「誰的?不就是四奶奶的兒子麼?那個小傢伙!」大叔見眾人都聳起耳朵聽他,便格外高興,橫肉塊塊飽綻,越發大聲說:「這小東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連剝下來的衣服,都給管牢的紅眼睛阿義拿去了。—第一要算我們叔運氣;第二是三爺賞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獨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從小屋子走出,兩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飯,泡上熱水,坐下便吃。大媽跟著他走,輕輕的問道:「小栓,你好些麼?—你仍舊只是肚餓?……

  「包好,包好」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過臉,對眾人說:「三爺真是乖角兒,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現在怎樣?銀子!—這小東西也真不成東西!關在牢裡,還要勸牢頭造反。」

  「阿呀,那還了得。」坐在後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樣。

  「你要曉得紅眼睛阿義是去盤盤底細的,他卻和他攀談了。他說:這大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你想:這是人話麼?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麼窮,榨不出一點油來,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哥是一手好拳棒,這兩下,一定夠他受用了。」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

  花白鬍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麼可憐呢?」

  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

  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小栓已經吃完飯,吃得滿身流汗,頭上都冒出蒸氣來。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花白鬍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說。

  店裡的坐客,便又現出活氣,談笑起來。小栓也趁著熱鬧,拚命咳嗽;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說:

  「包好!小栓—你不要這麼咳。包好!」

  「瘋了。」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

  四

  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

  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座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彷彿等候什麼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麼。微風起來,吹動短髮,確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也是半白頭髮,襤褸的衣裙;提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掛一串紙錠,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見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了籃子。

  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著,中間只隔一條小路。大媽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飯,立著哭了一通,化過紙錠;心裡暗暗地想:「這墳裡的也是兒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觀望了一回,忽然手腳有些發抖,蹌蹌踉踉退下幾步,瞪著眼只是發怔。

  大媽見這樣子,生怕他傷心到快要發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過小路,低聲對他說:「你這位老奶奶不要傷心了,—我們還是回去罷。」

  那人點一點頭,眼睛仍然向上瞪著;也低聲吃吃的說道:「你看,—看這是什麼呢?」

  大媽跟著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再往上仔細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的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大媽忙著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便覺得心裡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不願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幾步,細看了一遍,自言自語的說:「這沒有根,不像自己開的。—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淚來,大聲說道:

  「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他四面一看,只見一隻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便接著說:「我知道了。—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這裡,聽到我的話,—便叫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越顫越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那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許多的工夫過去了;上墳的人漸漸增多,幾個老的小的,在土墳間出沒。

  大媽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擔,便想到要走;一面勸著說:「我們還是回去罷。」

  那老女人嘆了一口氣,無精打采的收起飯菜;又遲疑了一刻,終於慢慢地走了。嘴裡自言自語的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一聲「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一九一九年四月。

說明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諷喻在於:

1.鮮血饅頭可以治肺癆(肺結核)的迷信思想,諷刺中國文化裡的守舊與缺乏科學觀念。

2.大叔對革命義士夏瑜的描述:
(1)自私而麻痺的人心: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連剝下來的衣服,都給管牢的紅眼睛阿義拿去了。—第一要算我們叔運氣;第二是三爺賞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獨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2)封閉愚昧的思想:這大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你想:這是人話嗎……

3.革命義士的鮮血,仍舊無法醫治病勢沉重的國家。

4.小說中分別姓「」、「」,意寓「華夏」文明,無分賢愚最後終將死亡。

賞析

 課文賞析

孔乙己魯迅自己最喜歡的小說,他曾說孔乙己「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文中的孔乙己,是一個一文不值的寂寞的封建文化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是千千萬萬舊知識分子的鏡子。因此這篇小說既是寫食古不化的腐儒之悲,亦是寫世間的冷漠與無情。

小說在人物的描寫上是相當成功的,孔乙己的善良、窮酸、滑稽,被作者的生花妙筆描得活靈活現,正對照出了旁人的殘忍與現實。場景淒涼而溫馨,語言的錯落有韻味,也使人讀了還想再讀。尤其是作者將故事從一個溫酒的小伙計口中說出,使小說的焦點格外集中,在末尾並未明確交代結局,反而使人留下了許多猜想與餘韻。

本篇小說結構較為複雜,首大段(一—三段)是現在對過去的描述,介紹了小說背景並引入正文。中大段(四—十二段)是三方面的回憶,一是第一印象的描述,是以酒店的親眼所見中夾入一段耳聞的方式進行;二是親身與他言談的記憶;三是最後所見孔乙己的下場,包括了聽聞與親見兩段描述。末小段結局寫孔乙己之死,並回到現在,照應首段的敘述。而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人,作者短評與傳統史傳放在文末用「贊曰」的方式不同,作者將評論放在第九段,這段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方面呼應首段「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之說,並總結了四、六、八這三段大家取笑孔乙己的場面(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一方面暗示下文他可能的死亡(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魯迅對國人心靈的麻痺深感痛惡,這也是他寫小說所要喚醒的部分,他在吶喊自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經驗:「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鑑賞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我便覺得醫生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無疑顯示了他的悲憤,因此在Q正傳中,他諷刺地寫到:「你們可看見過殺頭嗎?」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那些為了理想而犧牲的人,竟成了一個鄉下地痞眼中的趣味,魯迅寫出了他的哀慟。而孔乙己中那些圍觀、嘲笑與漠不關心的群眾,似乎也是魯迅所譴責的。

因此孔乙己這篇作品,乃是以冷靜的筆調,表現了他的同情與痛惡,也深深喚起讀者內在對文化與人性的思索,以及對弱者寄予無限的同情之心。

 

參考目錄

 書目

1.青少年魯迅讀本 陳漱渝林學忠 名田出版社

2.臺灣新文學與魯迅 中島利郎編 前衛出版社

3.魯迅 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第一集 侯吉諒編 海風出版社

4.魯迅 范銘如 三民書局

5.魯迅小說新論 王潤華 東大圖書公司

6.魯迅全集 魯迅 谷風出版社

7.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錢理群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魯迅與左聯 周行之 文史哲出版社

 篇目

1.五四時期的魯迅 王明仁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五期 一九九七年三月

2.百草園的天空—從朝花夕拾看魯迅的童年 李梁淑 國文天地十三卷十一期 一九九八年四月

3.我可以愛—魯迅的婚戀經歷 林敏潔 歷史月刊一四七期 二○○○年四月

4.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論魯迅兼談野草的語言藝術 葉維廉 當代六十八、六十九期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九九二年一月

5.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魯迅創作評論年表 勞哲康 中國論壇月刊號三十一卷十二期 一九九一年九月

6.淺探魯迅對傳統批判的思維 林燕勤 國文天地二十二卷七期 二○○六年十二月

7.談孔乙己背後的文化 曾良 普門學報四十三期 二○○八年一月

8.魯迅全集的版本及其他 盧嘉佑 中國論壇月刊號三十一卷十二期 一九九一年九月

9.魯迅的文路與心路 周玉山 中國論壇月刊號三十一卷十二期 一九九一年九月

10.魯迅的學生時代—介紹他的事跡與思想 王明仁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二期 一九九六年六月

11.魯迅最後十年 王明仁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六期 一九九七年六月

 網址

1.中國文化研究院魯迅 http://hk.chiculture.net

2.新華讀書首頁永遠的魯迅 http://big5.xinhuanet.com

3.魯迅研究月刊(付費) http://www.ceps.com.tw

4.熱門讀物魯迅
http://www.fmsnp.edu.hk/teaching/novel/luxun/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