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我的書齋
鍾理和
題解
補充解釋
憧憬 對事物的嚮往而激起美好的想像。
參考資料
鍾理和全集
鍾理和全集最早是民國六十六年由張良澤所編,遠行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了小說、散文、日記、書信及未完成的草稿,內容如下:
卷一 夾竹桃(中篇小說集)
1.內收夾竹桃、新生、游絲、薄芒。
2.為最早在北平發表之作品,且為鍾理和生前唯一出版之單行本。
卷二 原鄉人(中、短篇小說集)
1.內收原鄉人、白薯的悲哀、故鄉之一—竹頭庄、故鄉之二—山火等十四篇。
2.為第二次大戰前後,涉及中、日經驗之作品。
卷三 雨(中、短篇小說集)
1.內收貧賤夫妻、同姓之婚、奔逃等十一篇。
2.以作者的家庭生活及鄉間小人物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作品。
卷四 做田(短篇小說及散文集)
1.內收楊紀寬病友、草坡上、野茫茫、做田等二十三篇。
2.以鄉野情趣、民情風俗及作者個人感情之宣洩的作品為主。
卷五 笠山農場(長篇小說)
為鍾理和唯一完成的長篇力作,以日據時期及光復初期的臺灣社會為背景,描述在笠山農墾的過程中,一對情侶歷盡艱苦的愛情故事,是鍾理和前半生的寫照。
卷六 鍾理和日記
起自抗戰勝利,迄於臨終之前。歷記半生辛酸及社會真貌。真人真事,句句肺腑之言,為鍾理和私生活文獻,亦為中國近代史料。
卷七 鍾理和書簡
為鍾理和晚年致好友鍾肇政、廖清秀之書翰。既見彼此友情之篤,且窺臺灣文壇諸現象,尤為探討鍾理和文學觀不可或缺之資料。
卷八 鍾理和殘集
1.內收未完成作品泰東旅館、祖國歸來、大武山之歌等十篇。
2.另收有關評介、追念鍾理和之文獻十數篇為附錄。
—節錄自張良澤鍾理和全集總序,鍾理和全集卷四,遠行出版社
按:民國八十六年,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另出版有鍾理和全集六冊。
作者
補充解釋
羸弱 瘦弱多病。
公學校 日據時期臺灣的國民小學分兩種,一種限日人子弟就讀,稱「小學校」;另一種專收臺籍子弟,稱「公學校」。小學校在各方面都比公學校優渥。
滿州自動車學校 當時中國東北為日本所扶立的滿州國。自動車即汽車,為日本漢語詞彙。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民國三十九年四月,留學法國的立法院長張道藩等人所成立,以優渥的獎金鼓勵文學創作。鍾理和的獲獎,對臺籍作家創作信心有莫大的鼓舞。該屆徵文,首獎從缺,鍾理和獲二獎,三獎是當時文藝協會常任委員,極負盛名的彭歌與王藍。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鍾理和之友
參考資料
一、鍾理和的生平
(一)鍾理和的家世
西元
鍾家所在的大路關,依山、臨江、面海的位置,冥冥中似在導引著這一家人縱橫四海的命格,不容許他們守分地扮演山陬守農的平凡角色。鍾理和出生時,鍾家的主人是鍾鎮榮。據說,日本領臺後,辦理戶籍登記時,他因為不滿日本人的統治,故意和日本官員開玩笑改報自己的名字為鍾蕃薯,嗣後「蕃薯」之名不脛而走,六堆客家庄的老一輩裡,鮮少有人不識鍾蕃薯其人的。自稱世世代代務農的鍾家,在鍾蕃薯這一代,生活型態上面臨劇烈的變革,他已不是土地可以羈絆的單純農民了,他有徜徉四海之志。
鍾家祖籍廣東嘉應州,即今天的梅縣。高樹、美濃在六堆客家庄中,是屬於開發較遲的地區,都是朱一貴抗清事件後,武落一帶的客家人才趁機向這裡進行開荒拓地。
—節錄自彭瑞金鍾理和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也許我可以寫小說—鍾理和的文學夢
小高時我有三個契友,其中一個是我異母兄弟,一個表兄—如今,俱不在人世了。四個人中,三個人順利地升學了,一個名落孫山;這個人便是我。這給我刺激相當大。它深深地刺傷我的心。
小高畢業後,入了一年半村塾攻讀古文—中文。這對我以後的事業影響並不大。我後來的文藝工作,主要還是由我閱讀課外的散書建立起來的。小高時藉著由父親得到的一點點閱讀力,我瀏覽中文古體小說。說得起是我的第一部教科書,是線裝的通俗楊文廣平蠻十八洞。入村塾後,閱讀能力增高,隨著閱讀範圍也增廣。舉凡在當時能夠搜羅到手的舊小說,莫不廣加涉獵。後來更由高雄、嘉義等地購讀新體小說。當時,隔岸的大陸上正是五四之後,新文學風起雲湧,像魯迅、巴舍、茅盾、郁達夫等人的選集,在臺灣也可以買到。這些作品幾乎令我廢寢忘食。在熱愛之餘,偶爾也拿起筆來亂畫,不過當時未曾打算做作家,只是藉此玩玩罷了。
有一次,我把一篇作品—還是散文—拿給當時在高雄中學讀書的我那位兄弟看。他默默地看過後,忽然對我說:也許我可以寫小說。我不知道他這句話是出於無心,或別有所感。此後他便由外處—在高等學校時由臺北,入大學時則由日本—源源寄來日譯本世界文學和有關文藝理論的著述給我。他的話不一定打動我的心,但是他的這種做法,卻使我繼續不斷地和文藝發生關係。我今日之從事文藝工作,他的鼓勵是有很大的關係。
然而我必須指出一點:做中國的作家,已經是一個不幸,何況在當時異族統治下,臺灣那種環境要想以中文立身,那是怎樣的輕妄,他似乎並沒有想到。我們無異在企圖不可能的事情。當然,臺灣的光復是不在計算範圍內的。
—節錄自鍾理和致廖清秀函,鍾理和全集6,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三)為愛走天涯
讀畢一年半的村塾,翌年—我十九歲—我家由屏東郡移居到隔鄰的旗山郡(現住所)來開拓山林。在那裡,我認識了一位女人,農場女工,並且愛上她。很不幸,我們都是同姓。這種愛情,在我們社會上一直被認作是一種罪惡,是不被允許的。它的性質不是條件上的,而是原則上的。這是一個道德問題。我們受到舊社會壓力之大,和為貫徹初衷所付代價之巨,是無法在這裡形容的。這是我生平又一次大刺激。
封建勢力有壓倒之勢,不容抗拒,在它下面,我是軟弱渺小,孤獨無援。如何才能讓自己在這場搏鬥裡支持下去呢!很顯然的我必須借助更有效的武器,否則敗北是注定了的。於是,我又想到我兄弟那句話。也許我可以用我的筆!這思想把我更深的驅向文藝。由這時候起,要做作家的願望和意志漸漸在心裡堅定起來。
民國二十七年—我二十四歲—六月,我隻身跑到東北。二十九年回來把她帶走—不顧一切,不惜和父親、和家庭、和臺灣訣絕。她,便是我現在的妻。
現在事後回想,如果當初她是另外一個女人,那麼在受到如許磨折和阻力的時候,也許我把她放棄了。但偏偏是同姓!偏偏舊社會不允許同姓的人結婚!這事倒反而是在心裡激起一種類似偏執狂的固執和倔強的意志。一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否明智之舉!
—節錄自鍾理和致廖清秀函,鍾理和全集6,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但是我和平妹相愛的事情,終於吹進父親的耳中。父親大發雷霆;他說他不願意自己有這麼個羞辱門第的兒子,在盛怒之下把我趕出家庭—一次、二次、三次。我就像遊魂般在朋友親戚家飄來蕩去。但是母親捨不得。每次都由她作好作歹的領我回去。母親的慈愛愁嘆和哀訴雖也使我難過得心裡有如刀割,可是我卻出奇的冷酷、倔強。好像在裡面另有一個人在支使我,使我自己也沒有辦法。
母親眼看說我不動,於是遷怒到平妹身上去。她罵她是淫邪無恥的女人;是一個專會迷惑男人的狐狸精,將一切過錯統統往她身上推,顯得自己的兒子是無辜受騙的犧牲者。這實在是冤枉的。然而我又不能替她分說。由是以後,平妹便給我負起了十字架。她是賠了多少眼淚的呵!我常常看見她那咬緊下唇,淚流滿面地忍受著一切的絕望的姿態。
平妹勸我離開她,回到父母身邊去安分守己的做一個好兒子。但我只能冷冷地聽著,一種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意識,使我在自己的行為中甚至感到無限驕傲和快感。它作成了我的意志力的最大泉源。
其後不久,我便隻身跑到東北瀋陽去。第一年,我弄了一份汽車駕駛執照;努力建設起一個小小的立足點來。第三年,我回來領她走,如此結束了我們那坎坷不平、艱難悲苦的戀愛。
那是民國二十九年(昭和十五年)
在外面,雖然不再有人來干涉和監視我們的行動,我們應該可以完全領有我們的日子和我們自身,而舒展一下數年來鬱結的胸懷和緊張的神經了。然而妻總還忘不了對世人的顧忌。彷彿隨時隨地可能由一個角落伸出一隻可怕的手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關係隨時都有被破壞和拆散的可能。她那過份躊躇和疑慮,使我做丈夫的非常苦惱。
然而,那一段時間,在我們卻還是最平靜、最幸福、最甜蜜的。
—節錄自鍾理和同姓之婚,鍾理和全集1,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四)北平歲月與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
鍾理和二十六歲時由東北遷居北平,因謀生不易,暫於日人機構當翻譯員,雖待遇甚佳,但基於民族大義,三個月即辭職,經營煤炭零售,其時家計全落於台妹肩上。理和全心致力於寫作,結集出版單行本夾竹桃(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北平馬德增書店發行),這是鍾理和的第一本創作集,也是他生前唯一親手出版的書。他如逝、秋、地球之黴等作品,都表現他在嚮往已久而被異國統治的文化古都裡,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悲運和中國民族性的另一面的看法。
—節錄自張良澤鍾理和全集總序,鍾理和全集卷四,遠行出版社
短暫的石炭零售店生意結束後,鍾理和就沒有再謀過職,或從事其他行業,進入專業寫作的階段。一九四一年,著手寫泰東旅館,一九四三年春天開始向各報刊投稿,並且翻譯日本作家的小說、散文。在他留下的原稿上,清楚地註明:一九四三年八月寫成游絲,一九四四年三月寫成新生,
夾竹桃四篇作品中,有三篇是以北京生活經驗為背景,僅有薄芒寫故鄉美濃。鍾理和謙稱夾竹桃:「是我的習作,還談不到什麼價值。」
—節錄自彭瑞金鍾理和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五)肺疾與喪子
臺灣的光復,是我們沒有料想到的。當初,我們原抱定了誓死不回的決心出走的。這裡面,除開個人的原因外,似乎還有一點民族意識在作祟。
卅五年春間,我們雜在一群難民中間,貿貿然回到臺灣來了。起初,我們留在高雄,旋又搬到我做事的一個縣立中學去。可是命運和我們作對,同年冬初,我病倒任所。卅六年初,辭去職務,為了養病。也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硬著頭皮搬回鄉下—老家裡來。謝謝父親,雖然為了我,曾大大地生過氣,傷過心,卻仍還給這忤逆不孝的兒子留下一份普通過得去的財產。
故鄉,那是我們傷心之地,我們曾立誓永不再見到它的面。然而我們到底回來了,這是我們做夢也不曾想到的一著。尤其是妻,她是那樣的不願意。但是丈夫病了,她有什麼辦法不回來呢!鄉民們全向我們不客氣的擺著難看的臉孔。這種臉孔是教人看了害怕和不舒服的。
但是要緊的還是,我的病不但不見好轉,後來因併發肺結核,情形非常嚴重。卅六年秋,我北上就醫松山療養院。幾乎有二年間一直在生死邊緣上來去徘徊。有一個時期—是後來才告訴我的,甚至醫生都認為無法可施了。我時時看到隨來服侍我的母親在背人流淚。後來借了鏈黴素之力,接著更借了外科治療之助,病勢轉趨明朗。卅九年五月,經過最後二次胸廓整型術(切去六根肋骨),十月,拾得餘命退院回家。計自入院至退院整足三年!
三年的歲月,使我回家來時發現我的家庭已經變得十分可怕了。第一,為了數年來,尤其住院三年間的醫藥費,我的財產已經變賣一空了;第二,當時九歲的我的大兒子,大概是因傳染,患上蛀骨癆,變成駝背了!
以後的日子是傷心和懊悔的連續。妻一個婦人,為了扶養病中的丈夫,殘廢的長子,和幼小的次子,力耕三四分薄田、養豬、和給人做工,由天未亮起一直做到深更。這付擔子,對她是太重了。
然而打擊還不止此。四十三年正月,九歲—又是九歲!—的次子,繫父母的寄託和慰藉於一身的次子,竟在一場急性支氣管肺炎裡,像水泡似的逝去了。它給我們夫妻直如當頭一棒。我們感到天地變色,感到對人生無望,而失去活下去的興趣和勇氣。我時時想到自殺。如果沒有理想和願望在支撐,我相信我已經不在這人世了。
次兒的死,使我從未有過的對自己感到失望。這些不幸,歸根結蒂地說都是由我而起!
—節錄自鍾理和致廖清秀函,鍾理和全集6,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六)吾家後人不得再有從事文學者
鍾理和卒於
二、我的父親鍾理和 鍾鐵民
日前高雄縣楊縣長在美濃鄉親面前宣布:正在向高工局建議要求,將高速公路通往旗山美濃的國道十號命名為「鍾理和紀念公路」。對一個四十年前貧病交加「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而言,不論這個建議能否被採納實現,都是臺灣作家極大的榮譽。這固然是先父作品的藝術成就受到肯定,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的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漸漸跳脫傳統對官位、金錢的絕對崇拜,開始重視文化藝術在國家民族形象地位建立上的必要性。先父雖然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十足信心,但他天性謙虛恭讓,不愛追逐名位熱鬧,甚至遇事會有退縮避開的心態,他從未認為自己有什麼偉大之處,所以我想這件事如他在世有知,一定會受寵若驚極力推辭。
我的印象裡,先父謙和沉著,與親友家人在一起,也總是聽得多、說得少。他年輕時的生活態度我年紀太小不甚清楚,他病後從醫院回家到去世的十年間,出門工作賺錢的時間少,在家靜修養病的時間多。感覺裡他看書和寫稿的時間最長,常見他在庭前木瓜樹蔭下的舊藤椅上坐著,隨著頭上太陽的移動追著樹影,直到樹影移出庭外。這時候父親面色是凝重的,特別是他在寫稿時,他常常兩眼瞪著遠山,這樣默默沉思出神的時候,對外界事物是看不到也聽不到的,我們孩子在他面前玩遊戲,再怎麼叫鬧,他似乎都沒有感覺,但是絕不能呼喚他或跟他講話;連母親那麼專斷,碰到這個時節都不敢打斷他的思緒。他的偏名叫作阿神,附近認識他的人全都叫他阿神哥或阿神伯,反而不知道他的本名。我不知道這是否他自小就愛沉思默想有關。長輩們說父親小時候十分乖巧,戇戇直直的不太理人,家鄉用語裡,形容人戇直就說他「神神」,可能太喜沉思才會對外界反應遲鈍吧。直到現在,年長一輩的親友及鄰居仍然稱他阿神哥,所以鍾理和紀念館在他們眼裡就是「阿神哥紀念館」了。
先父不苟言笑,日常生活中表情顯得有些嚴肅,但對子女、外人絕不嚴厲,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他會嚴格地要我們遵從,細節做不好他卻總是能體諒和寬貸。大妹跟我年齡相差十歲,她念小學時,一直都是由我來指導她的功課,當我發現大妹寫字潦草,筆畫不端正,常常粗聲叫罵,有一次父親過來看了看說:「只要筆畫寫對了就好,將來寫多了,字體自然會漂亮。」
我們年輕人的惰性,表現在日常生活態度上的那種散漫、率性在先父看來則是很罪惡的行為,他堅持生活的規律不容破壞。比如早上起床,一定在六點以前,起床以後有許多家務要處理完畢,然後才能去上學。如果是冬天又碰到星期天,既然不必去上學,為什麼不在被窩裡多睡片刻懶覺呢?這樣的想法不但不成,還要招來父親一頓痛罵。我一直想不通,這又不是什麼大過錯,為什麼父親卻對此深惡痛絕,不假聲色地責罵我們呢?有一次我奉父親的命令,拜訪父親在屏東的朋友,這位父執輩甚有地位、也是父親很尊敬的朋友。我在他家過夜,第二天起床後我出去走遍了附近的大小街巷,繞完回來,他們一家人還沒有起床,直睡到九點多,說是星期天反正不必上班上學,讓我這一直無緣睡懶覺的人十分羨慕,似乎也找到跟父親抗爭的依據。人家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
「那是都市人萎靡的生活,是我們最不能學習的部分。你為什麼不去看看人家工作時,是怎麼拚命的?」
父親認為人應該認真生活,如果生活態度隨便,不遵守規律,一件事可以隨意更改,那麼每一件事便都可以更改了。這便是散漫,散漫的人就是生活上沒有責任的人。這也是父親最無法忍受的事。我從他的作品裡,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他是如何推崇那些認真生活的人,他們許多都是農村中最平凡最卑微的人物,日子也過得很艱苦,但是我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跟自己、跟貧窮奮鬥,在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中,讓我們清楚感受到人性的崇高和尊嚴。像菸樓文中的蕭連發;老樵夫文中赤窮的邱阿金,全是生活認真又規律的人,看過這些作品,誰不為蕭連發、邱阿金的行為動容?反倒是那些善於隨機轉變、投機取巧的社會新貴,在父親筆下最沒有分量。人應該活得有尊嚴,應該為生活打拚。他早期的小說夾竹桃裡所諷刺的,就是苟且宿命像蟑螂一般寄生在都市裡的人,他最厭惡不負責任沒有尊嚴的生活態度。這,也就是他對我們嚴格要求的原因吧。
許多人說鍾理和的小說感人,那是當然的,因為這些作品幾乎全是拿生命與生活換來的,展現的是生活中所流的汗水和眼淚:有為親人拚死奮鬥的勇氣、有不屈於命運的高貴靈魂,有在困境中努力掙扎絕不放棄的希望。只遺憾先父一生中創作的黃金時代,正巧碰上五○年代臺灣文學最慘澹的歲月,那些以臺灣為主體,描寫臺灣人心靈、感受、生活、悲苦和喜樂的作品,在當時國家文藝政策的壓制下,幾乎找不到發表的園地。一個以寫作為職業的作家,作品不能發表,不能得到工作的報酬,無以事父母蓄妻子,難怪他要質疑自己一生抗拒封建習俗、堅持文學創作、獨行其事的行為了。
他與文友的信中曾經悲憤地說:「現在我在這裡,是既沒有地位、沒有財產、沒有名譽,也沒有朋友,好比是被綁起四肢擺向一群忿怒的群眾。他們要罵我是悖德者也好,罵我是敗家子也好,或者是罵我殘廢者也好,那都是他們的自由了,我也準備默默地承受一切。」
如今時代環境變遷,先父堅持理念,最後證明他是對的。家鄉民眾和地方政府以他為榮,推崇他的作品,為他塑立雕像,還要以他的名字為快速公路命名以作為紀念,即使他死後四十年才得到這種榮耀,也一樣值得欣慰。
曾經有幾位好友問我,同樣從事寫作,有一個這樣知名的父親,心理上有沒有壓力,是否曾經生氣?因為在所有場合中,提到我總是說:「這是作家鍾理和的長子鍾鐵民,他也是作家。」其實我早就聽慣了這種介紹。父親含恨以終的時候,我之所以發誓走上文學之路,固然由於我自小喜愛文學,可以沉醉在文學虛幻的世界裡,更主要的原因是心中的不平之氣。我從小看父親沉浸在創作裡,那樣全心全意,總是感受到文學創作的神聖性。偏偏我懂事以後,就發現他的努力是那麼徒勞,我偷偷讀過他大部分的作品,每次都感覺到無比的親切和感動,這樣的作品竟然不斷被拒絕、被退稿,甚至吐血而死時,他那篇得到中華文藝獎金(等於當時國家文學獎最高榮譽)的笠山農場,都找不到發表的園地。我不相信父親失敗,所以不信邪地打算拾起他的筆,完成他未竟的事業。現在想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完全是出於年輕人的輕狂。如今,我終於有了一位受到肯定的父親了,已經不再有任何遺憾。
—錄自大紀元時報
三、鍾理和紀念館簡介
(一)建館沿革
一九七九年六月,由文學界林海音、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等六人具名,發出籌建「鍾理和紀念館」啟事。當時有感於從日據時代以來臺灣本土作家,許多前輩已經凋零,遺憾的是他們的作品、手稿,後人不知珍惜保存,或無保存之處,於是隨著時間將要次第湮沒,實在是臺灣文學史上的一大損失。正好張良澤編輯整理的鍾理和全集由遠行出版社發行,這是臺灣作家的第一部全集,引起一陣本土文學的熱潮,此後常有學生探訪尋找鍾理和故居,緬懷文學前輩。李行導演還特意拍製鍾理和傳記電影原鄉人,於是由南部文友起頭聯繫臺灣作家,動員社會力量,籌建臺灣第一座平民文學家鍾理和的紀念館。
館址座落於鍾理和晚年生活、寫作的故居美濃鎮尖山山麓。土地由鍾理和家屬無條件提供。館中紀念的文物,除鍾理和個人資料外,舉凡臺灣地區作家的手稿、著作,也在收藏之列,成為「臺灣現代文學史料館」。一九八○年動土後,因遇到物價波動,雖然有文化界、新聞界全力宣傳,建館工作仍因經費困難,幾次陷於停頓。後來得到美濃鎮知識青年重組籌建會,熱心奔走,屏東及高樹鄉親呼應,高雄地區文學界友人支持,終於一九八三年八月完成一樓,落成啟用,第三年興建二樓。一九九七年,高雄縣政府在紀念館兩側興建「臺灣文學步道園區」,豎立鍾理和紀念雕像,完成今日之規模。
這是平民文學家第一座紀念館,由民間合力建成,值得珍惜。為長久持續建館宗旨,一九八九年成立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結合眾力,除維持紀念館開放外,更擬陸續籌辦文學研習會、文化講座等。
—節錄自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二)紀念館現況
鍾理和紀念館以臺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凸顯
高雄縣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在紀念館兩側興建臺灣文學步道園區,豎立鍾理和紀念雕像,同時推選三十多位臺灣作家作品,將他們的名字和名言以文學碑石鋪陳步道設立於紀念館外,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文學的氣息也更為濃郁。
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已申請行政院文建會「地方文化館政策」補助,整合紀念館、文學步道園區,於二○○三年開始進行「鍾理和紀念館暨文學園區規劃」,朝向文學社區化、加強社會文學教育的方向邁進。
鍾理和紀念館地址在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朝元路九十五號,從高雄火車站搭乘高雄客運305號班車至美濃站下車,須轉搭計程車前往;自行開車由美濃市區循永安路、民族路、廣興街過登月橋不久即抵達,開放時間是每天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星期一休館)。
—節錄自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網站
四、鍾理和年表
時 間 | 年齡 | 重要事跡 |
一九一五年 | 1 | |
一九二二年 | 8 | 入鹽埔公學校受日文教育。 |
一九二八年 | 14 | 鹽埔公學校畢業。因體檢不合格,未能報考學校。旋入長治公學校高等科。 |
一九二九年 | 15 | 長治公學校高等科畢業。旋入本村私塾學習漢文。 |
一九三○年 | 16 | 廣泛閱讀古、新體小說,並嘗試寫作,其中有短文由一個叫化子得到的啟示與小說雨夜花。 |
一九三二年 | 18 | 隨父親至美濃經營笠山農場,認識鍾台妹。 |
一九三七年 | 23 | 寫成理髮匠的戀愛,未發表,為今存最早的作品。 |
一九三八年 | 24 | 因與鍾台妹同姓婚姻受阻,隻身渡海到瀋陽。入滿州自動車學校。完成友情,未發表。 |
一九三九年 | 25 | 完成都市的黃昏,未發表。 |
一九四○年 | 26 | 回臺帶領鍾台妹由高雄至釜山,換乘火車前往瀋陽。 |
一九四一年 | 27 | 元月十五日,長子鐵民出生。舉家遷往北平,寫泰東旅館,描述初抵瀋陽的見聞,未完成。 |
一九四三年 | 29 | 春,開始向各報刊投稿,並翻譯日文小說、散文。三月,寫成游絲。 |
一九四四年 | 30 | 完成新生、薄芒、夾竹桃、生與死,並以筆名江流發表於臺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著手寫地球之黴,由情節不相銜接的短篇所構成,但未完成。 |
一九四五年 | 31 | 第一本創作小說集夾竹桃由北平馬德增書店印行,包括二中篇、二短篇,為生前唯一親手出版的書。完成逝,次年以筆名江流發表於政經報。相繼又完成門、第四日,未發表。完成秋,後以遺作發表於晨光雜誌第八卷第十期。 |
一九四六年 | 32 | 完成白薯的悲哀,並以筆名江流發表於臺灣雜誌。攜鍾台妹、鍾鐵民離開北平,回到美濃笠山家中。應聘到縣立內埔初中擔任代用國文教師,舉家遷居內埔。次子立民出生。八月,肺疾初發,病倒任所。完成校長,未發表;又寫海岸線道上,未完成。 |
一九四七年 | 33 | 肺疾日漸惡化,入臺大醫院診療,因遇二二八事件南返。辭去初中教職,返美濃笠山定居,十月入松山療養院診治肺疾。 |
一九五○年 | 36 | 動胸腔整型手術,始穩定病情。十月出院返家。是年完成手術臺之前、故鄉之一—竹頭庄、故鄉之二—山火、草坡上、故鄉之四—親家與山歌等篇;十八號室未完成。 |
一九五一年 | 37 | 完成女人與牛,後略作修訂,改題為阿遠。三月完成老樵夫,未發表。七月長女鐵英出生。 |
一九五二年 | 38 | 完成故鄉之三—阿煌叔;兄弟與兒子未完成。 |
一九五四年 | 40 | |
一九五五年 | 41 | 完成笠山農場初稿,原題為深林,為其完成的唯一長篇小說。 |
一九五六年 | 42 | 完成同姓之婚。十一月,笠山農場榮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舉辦「國父誕辰紀念長篇小說獎」第二獎。 |
一九五七年 | 43 | 母親病逝。完成我的書齋一文。 |
一九五八年 | 44 | 起稿大武山之歌,共分三部,描寫一家三代人自光緒末葉至今約七十年間生活和思想的演變。完成奔逃,取材於東北的流浪生涯,發表於十二月的新生副刊;菸樓入選香港亞洲畫報小說徵文佳作,發表於自由青年第二卷第五期。七月,次女鐵華出生。十二月,舊病復發,臥榻療養。 |
一九五九年 | 45 | 完成原鄉人。後以遺作發表於民間知識。四月起陸續於聯合報副刊發表錢的故事、蒼蠅、做田、草坡上、挖石頭的老人、初戀、安灶、還鄉記、阿遠、貧賤夫妻等。完成浮沉,未發表。 |
一九六○年 | 46 | 完成天問,後改題為復活。發表假黎婆、閣樓之冬於聯合報副刊。又寫成往事,同年以遺作發表於自由青年;著手寫中篇小說雨初稿, |
—節錄自彭瑞金鍾理和集,前衛出版社
五、鍾理和作品分期的風格與特色
時 間 | 生活狀況 | 著名作品 | 內容特色 |
西元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二十三歲前的作品) | 在臺求學經商 | 雨夜花(第一篇作品,已佚) | 1.生活雜記 |
西元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二十四至三十二歲,旅居中國大陸時期的作品) | 流浪中國大陸,生活困苦 | 夾竹桃(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在北平出版) | 1.旅居中國的見聞 |
西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年(三十三至三十六歲) | 攜妻、子返臺,肺疾惡化,住院治療 | 鯽魚、壁虎 | 1.病中心情 |
西元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年(三十七至四十六歲) | 次子夭折,貧病交加。後獲中華文藝獎金,參加「文友通訊」,在文壇聲名日起,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作品。去世。 | 野茫茫(悼愛子立民) | 1.回憶夫妻生活的艱辛 |
課文與注釋
補充解釋
1
①裝潢 本指裝裱字畫,今多用為室內設計或商品裝飾。其所以稱裝潢,說法有二:一是因使用潢紙(染黃的紙)裝裱。二是因字畫周圍飾以綾、錦,中間如池。潢者池也。本文第一段中「『擺設』與『裝潢』」皆作名詞使用,指房屋內部的裝飾而言,但倒數第三段「大自然給我『裝潢』了一幅偉大壯觀的圖畫」,此「裝潢」則為動詞,是裝飾、布置之意。
參考資料
二十四節氣
農曆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分成二十四等分,等分點的時刻叫「節氣」,其順序如下表:
季 節 | 節 氣 | 國曆時間 |
春 | 立春 | |
雨水 | 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 | |
驚蟄 | ||
春分 | 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 | |
清明 | ||
穀雨 | 四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 | |
夏 | 立夏 | |
小滿 | 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 | |
芒種 | ||
夏至 | 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 | |
小暑 | ||
大暑 | 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 |
秋 | 立秋 | |
處暑 | 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 |
白露 | ||
秋分 | 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 |
寒露 | ||
霜降 | 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 | |
冬 | 立冬 | 十 |
小雪 | 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 | |
大雪 | 十 | |
冬至 | 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 | |
小寒 | ||
大寒 | 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 |
相關範文
一、雅舍(節選) 梁實秋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佈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棹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徵。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傍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裡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誌因緣。
說明梁實秋的雅舍是近代文學中相當著名的,其對雅舍的描寫正可見其安貧樂道的胸懷,其清苦岑寂的生活亦足與我的書齋相映。
二、梁父吟(節選) 白先勇
書房內的陳設十分古雅,一壁上掛著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畫的寒林漁隱圖。兩旁的對子卻是鄭板橋的真跡,寫得十分蒼勁雄渾: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
另一壁也懸了一副對聯,卻是漢魏的碑體,乃是展堂先生的遺墨。上聯題著「樸園同志共勉」。下聯書明了日期:民國十五年北伐誓師前夕。聯語錄的是 國父遺囑: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靠窗左邊是一張烏木大書桌,桌上的文房四寶一律齊全。一個漢玉鯉魚筆架,一塊天籟閣珍藏的古硯,一隻透雕的竹筆筒裡插著各式的毛筆,桌上單放著一部翻得起了毛的線裝資治通鑑。靠窗的右邊,有一個几案,案頭擱著一部大藏金剛經,經旁有一隻饕餮紋三腳鼎的古銅香爐,爐內積滿了香灰,中間還插著一把燒剩了的香棍。
說明本文「書房」的主人是一位隨著政府來到臺灣的老將軍,他的書齋陳設與品味和鍾理和的書齋大異其趣,房中「對聯」表現了軍人本色,「文房四寶」及「漢玉鯉魚」則暗示了他的文化修養,「翻得起了毛」的資治通鑑則代表了他在政治上的抱負,「佛經」與「香爐」是皈依宗教的寫照。這樣的陳設,正與鍾理和在我的書齋中所描寫的環境成為對比,表現了「書房」所代表的身分與人生觀有所不同。
賞析
課文賞析
本篇屬於記敘文,主要表現作者不畏現實困頓,努力往理想邁進的光明心志,以及愛好自然的胸懷。
文章首先說明了書齋對於一個文人的重要性。其次則感慨自己的窮困,連一張書桌都沒有。接著寫他在大天地中,找到了最愜意的書房。鍾理和對他大自然的書房描寫由近而遠,從身邊的籐椅木板,到遠方的田園山川,到極遠處的天邊雲彩,有秩序地呈現了天地萬物的美好,也表現了作者遠大的心胸,不是拘泥在狹小斗室所能滿足的。最後說他所種的樹木屢遭吹折,但他仍不屈不撓地種下樹木,並耐心等待清蔭,這也象徵了鍾理和不畏艱難的人生勇氣。
本文在寫作技巧上頗有特色,首先是全篇在白描中卻蘊含了象徵的筆法,如文中以「白雲正悠悠地在舒伸、在變幻」,象徵作者自己的心思在舒伸、在變幻;以「他們在翻掘大地,給人類找尋生命的養料」,象徵作家亦在辛勤地為人類文化努力創造養料;以「天地間的書齋」,象徵其嚮往自然的心靈;並以「吹折的木瓜樹」,象徵不屈不撓的向上意志。這些象徵,當是鍾理和人格與理念的最佳寫照。
另外本文在散行的文字中也使用了不少排比的句法,如「一個文人大抵都有一間書齋,就像一位將軍有他的辦公廳,工程師有他的設計室,木匠有他的工作房」、「比起我面前壯大的山河,深邃悠遠的藍天,阡陌橫斜的田野,就顯得那麼渺小寒酸」、「它因為是在天底下,光線富足;因為在山腰,居高臨下……」。這些排比句的使用,一方面使文字更具韻律感,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並有秩序地呈現紛繁事物的統一性質,使全文優美而諧和。
鍾理和出身於農家,對大自然的喜愛不是傳統文人吟風弄月的賞愛,或是憂勞疾苦的感嘆;而是以其本心與自然直接相對,在其中找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意義,同時讚美勞動的美好與豐收的喜悅,氣氛開朗樂觀,完全沒有久病的陰影與傷感。
我的書齋也表現了鍾理和對文學創作的態度,他認為作家就像農人,都在辛勤地翻掘大地提供人們養料,因此創作必須走出斗室,在現實生活裡找尋題材與技巧。而鍾理和在樹蔭下寫作的身影,也正表現了人類對於藝術、對於永恆生命與對於美的追尋是那樣卑微,卻又那樣崇高,這種追尋往往被現實所屈迫,但最終卻能超越現實而留下不朽的意義,這是鍾理和以天地為書齋所展示的偉大意義。
參考目錄
書目
1.夾竹桃 鍾理和 派色文化出版社
2.笠山農場 鍾理和 草根出版社
3.現代散文構成論 鄭明娳 大安出版社
4.夢與灰燼 楊照 聯合文學出版社
5.臺灣小說 楊馥菱、徐國能等合著 空中大學
6.臺灣文學史綱 葉石濤 文學界出版社
7.鍾理和全集 張良澤編 遠行出版社
8.鍾理和全集 鍾鐵民編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9.鍾理和集 彭瑞金編 前衛出版社
10.鍾理和傳 彭瑞金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篇目
1.訪鍾理和的長子—鍾鐵民同學 呂新昌 國文天地十六卷十一期 二○○一年四月
2.鄉土文學的傳薪者—鍾理和 梁明雄 南臺文化三期 二○○一年九月
3.寬厚的心,樸實的筆—鍾理和作品的內容 林聆慈 國文天地十六卷十一期 二○○一年四月
4.鍾理和的文學生活 鍾鐵民 國文天地十六卷十一期 二○○一年四月
5.鍾理和的懊悔與信心—懊悔連累妻兒吃苦,堅信作品終必傳世 呂新昌 國文天地十七卷六期 二○○一年十一月
網址
1.臺灣客家文學館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default.htm
2.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home.asp